让绿色成为盘锦最靓丽的底色
- 发布日期:2021-11-18
- 浏览次数:224
市第八次党代会刚刚闭幕不久,10月14日,喜讯飞传,盘锦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这是盘锦多年坚持生态立市的重要成果。
建市以来,盘锦一直“向绿而行”,一代又一代盘锦人为之而奋斗,“绿色”“生态”已经成为城市独特的标识。
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如果说生态建设的目标与其他五个“走在前列”有哪些不同,就是“生态建设”既体现了发展,又诠释了民生。
报告明确指出,“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让绿色成为盘锦最靓底色。”“坚持生态立市,推动全面绿色转型。”这充分体现了新一届市委对于生态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的崭新内涵和内在逻辑,更深刻反映了盘锦未来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战略方向和行动指南。
从多重视角看盘锦生态战略
报告提出,“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以港兴市不动摇,创新转型发展,奋力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在这些方面中,把“生态立市”放在首位,是盘锦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底色。报告从四个角度进行了谋划,体现了生态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从保护视角看——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是一笔既买不来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同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绿色是盘锦的天然胎记。盘锦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典型的滨海湿地,是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栖息着各类野生动物46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8种。因此,必须把湿地保护作为盘锦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
报告提出,“以协同创建辽河国家公园为牵动,统筹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明确将辽河口湿地建设与保护作为公园建设的重要一环。这是盘锦将自己主动置身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层面来全面贯彻《辽宁省创建辽河国家公园实施方案》的具体举措,也是借助机遇实现湿地的更好保护。
报告同时强调,“大幅提升自然湿地保护率”“实施河湖治理保护行动”“健全生态环保配套基础设施”。这些生态保护举措都是立足了盘锦实际。下一步,就是要按照报告的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退养还湿”和“引湿入城”工程,成为全国湿地保护利用样板,让盘锦“湿地之都”的名号真正名副其实。
从发展视角看——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报告就一个问题从两个角度给出了思路:一是推进生态产业化。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盘锦立足湿地这个最大优势,开发湿地绿色产品,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二是产业生态化。按照“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生态技术,大力培育发展氢能、碳素材料、海洋经济等新兴产业。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从而建立起循环经济生态链,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民生视角看——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公平的公共产品。这一理念源自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过去五年,盘锦的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由71.5%提高到84.2%,国际湿地城市认证通过国家评审。这正是盘锦在生态领域建设的成功实践,再次印证了盘锦努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报告强调,要推进公园城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盘锦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环境更美好。这充分体现市委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将生态建设作为重大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推进。
从文化视角看——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更是盘锦基于生态建设,打造特色文旅品牌的实践逻辑。
盘锦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这也让盘锦未来旅游有了更多的可塑性和选择性。近年来,盘锦的乡村游、冰雪游、温泉游等生态主题旅游留住了美丽乡愁,彰显着地域特色。景区观光、温泉度假、乡村民宿、户外体验……每个环节都成为文旅发展的触点,传播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有了生态的赋能,旅游会更加生动,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内涵。市第八次党代会为盘锦描绘出发挥生态优势助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最美蓝图。未来,盘锦将坚持生态为体、文化为魂,打造更加平衡、细腻的红海滩生态圈,推动盘锦旅游产业从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整合市域内各类旅游资源,激活文化旅游产业链元素,推动文、旅、体产业融合,带动盘锦全旅游产业有效联动。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从多重视角看待生态建设,体现了市委的认识在不断升华,这种新的升华必将为盘锦带来生态建设质的飞跃。
从生态功能和建设目标看盘锦担当
报告关于“生态建设”的阐述,体现了盘锦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历史责任,也明确了未来盘锦将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必须肩负起的应有使命与责任担当,更展示了盘锦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为东北明确了“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生态安全”是其中之一。
湿地展现的功能和作用从不是一地所独享,报告强调,“要统筹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强湿地系统修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既体现了盘锦坚定践行“五大安全”战略任务的政治担当,更展现了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的行动自觉。
——在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中实现新突破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碳达峰、碳中和倒逼产业生态化,制定实施碳达峰行动方案”。从自身条件看,盘锦可以充分发挥湿地固碳储碳作用,通过加强湿地建设,来提升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从发展方向看,大力推进“减油增化”,优化炼化产能等,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之举,同时也倒逼企业单耗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从具体举措看,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项目等,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应有之举。未来,盘锦就是要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在建设国家旅游休闲城市中实现新进展
报告要求,“办好红海滩马拉松、辽河湿地国际灯会、冰凌穿越赛等,让盘锦文旅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盘锦生态资源丰富,发展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将目光对准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创建国家旅游休闲城市,打造特色文旅品牌,未来盘锦,不仅旅游发展十分可期,同样也通过文旅融合满足中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享受生态建设带来的红利。
从完善生态建设制度看盘锦行动
从总结过去五年成绩“生态环境有了质的改善”,到“高质量推进湿地生态保护,让盘锦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的宝贵经验,到未来五年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生态立市”的指导思想,再到“大气、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生态建设目标,“生态”“绿色”贯穿了报告的始终。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生态建设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完善的制度也必将推动“绿色”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年来,盘锦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盘锦人民的共识和行动。
为更好地保护湿地,保护盘锦美丽的环境,报告指出,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这是保护层面的制度;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这是治理层面的制度;建立滨海旅游合作机制,这是发展层面的制度……这一系列制度构建起未来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
法律法规为完善执行制度护航。盘锦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制定了《盘锦市湿地保护条例》,成为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出台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为湿地保护工作划定了法律红线。报告提出了未来生态建设的目标,大气、水、土壤、近岸海域等都是法律法规保护的重要部分,这为未来盘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深化“无废城市”建设等提供了根本的法律依据。有了法律的保护“绿色”在盘锦将得到更茁壮的成长。
生态财富是最大的财富,绿色家园是最美的家园。未来,盘锦将坚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并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推动全面绿色转型发展,致力让生态建设成为盘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城市美好形象的发力点、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绿色也必将在盘锦建设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先行区新征程中彰显其最靓丽的底色!